3E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工业

    在1914年至1922年期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稍后一段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俄等国忙于战争,生产受到破坏,致使外国来华商品和资本输入的总额显著减少,而出口总额大量增加,从而有力地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和日用品制造业发展最快,其中又以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突出。从1915年至1922年,中国私人的棉纺织厂由二十二个增至六十四个,纱锭由700014枚增至2221000枚;布机由2254台增至12459台(一说12553台)。即厂数、纱锭、布机等都增长两倍以上。国内的棉纺织业地无分南北,厂无论大小,大都能获得厚利。缫丝工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全国缫丝厂,1913~1918年由一百七十余家增至四百三十三家,丝车总数达到6754台。面粉业战前每年入超二百万担以上。从1915年起连续六年为出超,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价值五百余万海关两。战前全国面粉厂只有四十多家,到1921年增至一百二十多家。此外,火柴、造纸、卷烟、水泥、榨油、制糖等轻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重工业中的采煤、钢铁、锑钨等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例如,煤产量1913年为12879770吨,1920年增至21318825吨;生铁产量1913年为267513吨,1920年增至429548吨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的比例也有变化,外国资本占中国投资总额的比重1913年为803%,1920年降至704%;本国资本1913年为197%,1920年上升至296%。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设新厂矿三百七十九家,新投入资本一千四百三十万元。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达到二百万人左右。

    1914年到1920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1914到1919年的六年间,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三百七十九家,设立资本八千五百八十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六十三家,新投资本一千四百三十万元,都比前期的十九年间超过一倍。这时期,外国资本增长有限,官僚资本陷于停滞,而民族资本有迅速发展。

    据唐傅泗同志最近的研究,1920年本国资本的主要工业和1912年比,其发展速度如表五。

    表五本国资本主要工业发展速度

    19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