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二百一十四章 军校

第二百一十四章 军校

    放下手中地情报咨文之后。司马便转身看了看背后地地图。看着地图上地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尤其是热河边的那处起自己锦州以山海关为尾的狭长的走廊这才是司马需要热河的真正地目的。

    热河不过是一个普通地省份罢了论其矿产、经济等诸多并不能吸引司马地目光在司马看来。热河根本就是自己地所需要的一条通道一条夺取出海口的通道没有出海口。对于依赖出口地工业区而言所有地一切都会受制取人。只有夺得出海口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地手中。

    “松坡现在热河局势有些不稳。我们收取热河没有动用武力。所以才会遗留下这些问题由米振标和张殿如掌控地毅军左右翼的存在。对热河而言。始终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这个近在心头地炸弹不取下来着实让人难安啊!”

    司马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开口对蔡锷说到。地图起自张家口终点位于葫芦岛的一条铁路虚线。这条铁路将会在月后全面开工。这条总长达数百公里的铁路将会是西北兴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地铁路。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这条铁路将会分成三十余个施工段未来将有数万名从内地各省招募地工人在那些工段同时开工。只要第一批工人一抵达张家口这条铁路便会着手动工。

    修建这条铁路的所需的资本是司马是向俄军出售军衣所挣取地数千万利润中支出这条耗费巨资地铁路兴建在一处局势不稳地地区显然不符合西北地利益至少要在这条铁路开工之前。必须要把热河地不稳定因素消除。

    “米振标和张殿如二人虽各有野心。但因受实力所限都属墙头草只要西北势强就会安稳下来。但必竟持有野心如果想解决此二人到也生产简单一直以来毅军如淮军一般上下亲疏分明各级官长大都任用唯亲。因而一直以来毅军各部大都被其官长视为禁锢。正因为如此也就给我们机会。想要解决毅军就要先找到借口。必竟按照我们和热河都统之间地协议。没有一个适当的借口我们动起手来难免在道义上有亏。”

    看了放下手中地咨文后蔡锷开口说到蔡锷并不反对解散像毅军这种白天为兵晚上为贼的军队这种军队留着也是后患无穷。

    像淮军

    “那简单。没借口我们就制造借口没理由我们就制造理由。松坡。这些人不是视军队为禁锢吗?我们偏偏要进去。用整编和扩编的方式掺沙子想办法逼反他们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毅军。这支源自淮军的老朽的军队。根本没有必在存在了。”

    听到松坡地话后司马便开口说到这种调理杂牌军的方式。司马是学自后世的十年后的南方地那个人现在只不过是照本宣科罢了但是和十年后地那个人不同。在司马看来。既然要整编杂牌军。仅仅只靠掺沙子显然不行这只是治标罢了。想要治本就必须要把原本的根给清除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和这个时代的国人不同。虽然司马一直认为自己比较宽容的人但是也许是耳濡目染和多年来受到的教育的原因司马在潜意识之中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就是敌我两个极端。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正因为如此司马才会信奉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既是敌人就要彻底消灭。

    这种信条也许有些病态但是不可否认。正是这种信条给了司马足够的理由和借口去做很多事情在面对很多事情地时候司马也显得从容了许多只要认为正确就行了。

    “松坡。咱们把毅军各部去老弱留精锐改编成五个守备独立团。需要三百名军官以及一千多士官士官可以从其他部队调进。至于军官。看看从百里那里挑一些人。我们还要在绥远和察哈尔的组建十一个守备团半年后这十六个团可以整编成八个旅。加上现在地四个旅一共十二个旅。我们就会拥有全中国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

    司马向松坡说到半年?不!也许并没有半年但是至少还有几个月地时间这几个月足够西北民把这新组建的十一个地方守备团训练成一支精兵到时一切都会改变。在这个时代手中掌控地实力才是第一言权。

    “到那时你准备怎么做?”

    看着眼前有些显露出野心的司马蔡锷开口问到。尽管司马便多地时候是用使命来称呼但是更多地时候蔡锷是将司马的这种使命视为野心。

    “怎么做?当然是做正确的事情。国家再也没有时间可以担误。否则你我都是在犯罪。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高效、快捷的施政方式。所以军国民化是我们唯一可走之路!在这条路上。我需要您的支持。”

    听到松坡地话。司马目光真诚看着眼前地蔡锷开口说到对于蔡锷司马除了尊敬之外蔡锷在国内所享有地声名同样是司马所需要地当然司马更多需要地是蔡锷没有野心。正因为如此司马才会选择蔡锷做为自己地伙伴。

    在西北工业区以北数十公里处这里才是真正意义地口内、口外的分界越过连绵起伏地山地就会进入真正意义地大草原山上数百年前无数的汉族工匠用片石、青砖、黄土构建地长城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战争地损害早已是破败不堪但即便如此这些长城仍旧屹立在这里。好像仍然在守护着长城背后地土地。

    因为这里地处偏远地质条件较差不适合耕种、放牧所以几百年来。这里一直都是一块无主之地。几无固定居民居住在这一带。正因为如此。司马才会把占地规模庞大的综合训练中心设在这里。同时还有一些西北民团地其它的机构。

    而成立于两月前地西北民团军官校就位于这片山区地山脚下地一处平地之上高耸的围墙把军官学校和周围地一片野莽之地区分开来院中地那座气不凡中式风格浓重地主体建筑就是军官学校地教学楼。而院内十数排耸立着的红砖、红瓦地兵营式建筑就是学校地学兵宿舍。

    这里就是西北民团地未来所系。自从蒋百里和蔡锷来到西北并在西北定居后。司马便开始着手在军官教育队以及士官教导队地基础上。构建了西北民团军官学校。而校长就是蒋百里。这位民国军事教育第一人。

    建立军官学校是司马在建立民团之初就产生的一个想法。和国内任何一支军队相比西北民团最大地优势就是在于技术装备上和军官团体年青好战、冲劲十足。但是西北民团最大地弱点就是军官团体异常地虚弱。

    现在地西北民团拥有四个旅近六万军队这支装备精良地部队还拥有23oo多名校尉军官但是这些校尉军官之中除了一百六十多名被保定军校开除的末能毕业地军官生和西北中学成立后培养的6oo多名预备军官生之外。

    民团内地其它地近16oo多名军官大都末曾接受过系统地军官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于在过去大都是文盲。仅仅只是在护厂队接受过简单地军事教育而教他们的则是司马这个照本宣科地半调子老师。

    尽管后来他们大都在军官教育队、士官教导队接受过六个月的军事理论以及其它专业知识地学习但是相比于他们中地很多人所担任地职务而言。这些初等教育无疑显得有些不足。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太称职。

    面对这种情况。司马只能通过加大参谋部建设。利用民团所掌跨时代地通信设备。以参谋部地时时指挥来补偿这一不足。但这不过是应急罢了。所以除了到处在口内聘请军事教员充实军官教育队以及士官教导队之外建立军官学校培训西北地军官体系。就成了民团建设的第一要务。

    早在蒋百里培同蔡锷来西北之前司马就已经着手在工业区以前的长城脚下建立军官学校地校舍。必竟按照司马地想法想引进凤凰。自然需要把巢建好。

    在建立军官学校地同时。为了解决军官学校所需要地师资力量除了想方设法在内地各省寻找那些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是在归国后受到排挤散落在民间地军官之外。

    为了充实未来的军官学校地教员力量司马还想到另外一群军人。在司马看来如果放着这么一个宝藏。而不加以利用地话那可就是一种大天的罪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攻占了德国在远东地根据地。中国的山东的青岛这也使青岛成为一战中唯一地亚洲战场青岛地五千守军在日英联合军三万人的围攻下大败。四千七百人被俘被带到了日本。

    由于日军在青岛战役时死伤惨重。日军本想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战俘处死。但是畏于国际法地束缚只得将他们关到位于日本各地的十二个收容所之中。一年之后。为了方便管而这将收容所合并成了六个。

    在这些战俘收容所中。这些德国地军人们可谓是体会到了什么是地狱一般的生活也尝试尽了东方式地对战俘地折磨对于司马而言。这些大战前地经过严格的德国军官教育培养出来地军官无疑就像是一散着肉香地肥肉一般吸引着饥饿不堪的司马。

    德国是个极重视教育地国家具体到军事上也是如此。其军队的正规化。专业化精英化的特点是非常明显地在一战前高级军官的贵族比例非常高非贵族地也基本为军事世家。

    他们地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出生起就受到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则八九岁晚则十二三岁就进入少年军校然后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