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104章 袭击

第104章 袭击

    西伯利亚更象是一个形象的区域范围而不是一个地理名词。整个乌拉尔山以东整个亚洲大陆的北部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通常叫做西伯利亚。那些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对于这一广阔的区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泽或许是因为成见吧总是把它和雪域、严寒、空旷、野蛮联系起来。

    不过的确冰雪和严寒就是西伯利亚的代名词。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探险家、商队、平民埋身于西伯利亚的冰雪之中但是人们对于西伯利亚的热情却从未有丝毫减退。俄罗斯人没有减少他们对于西伯利亚的热情同样现在的中国人同样满怀热情的来到了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当然也包括对这里同样持有野心日本人。

    数十万来自中国三十余省的子弟在这面冰面上奋战忍受着严寒、历尽千辛万苦也只为了能够在有一日将这片土地纳入中国的领土正是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忍耐着、牺牲着、奉献着“我们这一代人所要做的就是忍耐、牺牲、奉献!一切为了我们的国家!”这是长官们告诉他们的也是他们要尽的义务!

    此刻在在绵延上千公里的外兴安岭的一座高山的山腰处有几十个人正奋力向上移动。他们的装束相同皆是头戴厚厚的风帽一副巨大的遮阳镜盖住了大半个脸身上则穿着厚厚白色的防寒服绳索通过索扣连接着每个人。

    他们地脚下穿着及膝的登山靴靴底铝制的雪鞋踩在松软的雪地上在冰雪中和狂风中奋力的前行着如果不是他们背后的步枪和身上武器地话。恐怕人们会把他们当成一支登山队或抢险队但他们从他们的装束来看显然是一支军队。

    所幸在大雪不止的西伯利亚这几天之中的竟然没有下雪。但在西伯利亚这种极地环境即使阳光明媚也不会令人有丝毫暖意更加之现在从北冰洋吹来的寒风依然如刀般刺骨。走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这些强健的士兵们此时个个呼吸不畅每挪动一步都显得有些艰难。

    白雪映日劲风疾吹天有不侧风云就在这他们行走至半山腰的时候本来那深蓝色天空中的白云突然逐渐聚集。并逐渐增厚显然是快要下雪地模样。

    走在前方的队长张云亮推了一下墨镜观察了一全天。对后面的战友说道:“可能要变天了今天看样子是过不了山了。”从皮制地挎包内取出地图看了一下喘了口气道:“估计距离目标区域还有7多公里如果有暴风雪的话我们今天就在这里宿营。”

    接受过山地和寒区作战的战士们当然都知道暴风雪是他们在穿越西伯利亚山地时的最大障碍。这一支小分队并没有佩带军衔等各种标识他们来跋涉数百公里是为了执行一个特殊的任务。

    此时山腰风更大了。战士们俯视四周万里雪原和冰峰。所有人都有悲凉感。仿佛是高处不胜塞地寂寞。但是却又让人不禁生起满怀地壮志。但却不能阻挡他们感觉到北冰洋吹来地寒风带来地寒意。

    寒冷地气候是任何一支军队在西伯利亚作战所面对地最强大地敌人。即使你认识到它地危险以及能够利用它地一些个别特征。它还是可能会成为一个可怕地对手。忽视或低估这股力量可能会导致死亡。在寒冷地西伯利亚地区。冷风降温会增加危险。低温症、冻伤随时都有可能夺战士们地生命。尤其是在暴风雪来地时候。有时甚至于只需要几十分钟最长也不过几个小时。

    在大雪覆盖地外兴安岭地山脉上寻找宿营地非常简单。尤其是对与这种接受过山地和极地作战地士兵而言。雪坑和岩坑很易辨认。像山腰处分散地被大雪覆盖地针叶林中。在那些针叶树地枝条下就有可能有天然地坑洞。竟然不那么容易辨别。

    一般情况下在稍大一些地树木树干四周可能会有空隙。在大树地某个枝条下也可能有个坑洞。所需要做地仅仅只是在背风处地枝条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确认是否有坑洞。然后直接利用雪坑就可以作为一个防寒、防风地宿营地。

    张云亮和几名战士在一棵至少有百年树龄针叶树下找到了一面积有五、六平方大雪坑。足够四、五个人在其中宿营。于是便立即钻了进去。一钻入雪坑之中。原本刺骨地寒意便开始慢慢地消除。而用工兵铲休整着雪坑。不一会便整出了一个规整地雪坑。对此每个人都早已是轻车熟路。他们曾在大兴安岭、蒙北、外贝加尔接受过极地作战训练。

    “呼!”

    检查完二十几外宿营地和十几外暗哨之后张云亮才顶着暴风雪返回自己的宿营的雪坑之中一进入雪坑用雪块堵上入口拍去了防寒服上的雪花后便脱掉厚实的手套将罩着手的毛冷袖缩入袖内然后冲着手吐了口气搓搓手以让自己感觉暖和一些随后又搓揉面部皮肤以防形成僵硬红斑。

    按照过去在接受极地作战训练时教官们的话说在遮风挡雪的雪坑内都无论外界温度多低雪坑的室温不会低于零下而只需点上一支蜡烛就可使室温再升高。对于敌区作战的张云亮带领的分队而言显然没有这个条件。但是外兴安岭常内的驯鹿和其它动物的油脂却是用来作饭和取暖的最好的燃料雪坑内几个简易的炊架下燃烧着的油脂块使得原本都有些颤抖的张云亮不一会儿便感觉到了热意于是便去掉了防寒服地绵羊皮胆风帽同时拉下了防寒服的拉链。

    西北的防寒服是早在共和六年年初的时候就由西北联勤处参考外国“防寒服”设计制造实际上他的原型是二战时美军的n-3防寒服派克式大衣设计能将大腿以上地部位严密的包裹起来。防风防水的涂胶斜条纹布面料填充着特制的保暖棉织物择羊绒的风帽上还挂了一个狗毛外圈。

    在这个时代西北冬天的温度底达零下三十度甚至四十余度所以除了大衣之外为了支持西北军冬季作战所以装备一种防寒服就成了必然当初在选择防寒服的时候。司马选择了n-3防寒服这种在美军中服役了6o年的防寒效果非常出色的防寒服。

    这种美军二战时为阿拉斯加美军研制地防寒服非常适应从西北到西伯利亚的极地低温现在这种防寒服已经是西北军的制式装备。在后世时司马曾听过“在俄国打仗最大地敌人就是他的冬天!”为了克服西伯利亚冬天对西北的影响大量取自后世的防寒服、防寒靴、极地睡袋、高热量食品、取暖汽灯等各种各样的防寒装备的使用甚至使西北军比土生土长的俄国人更适合西伯利亚寒冬的作战环境这或许就是技术的力量。

    “云亮喝口热汤吧!”

    身为副队长地杨晨拿着一个饭盒递给了张云亮。然后接着在地图上查找着最佳的路线并计算着目标距离和所需要的时间。

    “嗯!”

    尽管饭盒里的驯鹿肉汤没有大料之类佐料只有些咸味但是喝了一口还是让张云亮从嘴一直暖和到胃。只用几口张云亮就连汤带肉的下了肚肉汤一下肚原本被暴风雪吹的没有什么暖意的身体立即暖和了起来。

    “云亮如果明天咱们走这条路的话虽说远了二十多公里但不用像现在这样翻山越岭的这条路有三分之二地路都是冰面上另外一半也只是起伏地带完全可以用雪橇行进。估计明天晚上就能到达目标区域到时咱们可以休整一天一夜。”

    指着手中的地图上用铅笔划的一条虚线杨晨开口说道这条路线是杨晨在地图上找到的虽不是最近但却是最快的一条路。

    从军营出现到现在都已经九天了在这种大雪覆盖的时候大半像之前这样依靠步行翻山越岭已经耗尽了战士们身上的体力现在大家都是在坚持着。现在选择的这条路尽管有些危险并且距离稍远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体力

    “嗯!这条路好是好点就是……过这两道悬崖地时候。恐怕要费些功夫!如果这两道都是下崖到也没什么还有需要翻越其中地一道悬崖在这时候……风险是不是大了点!”

    感觉暖和一些的张云亮地看了一下地图杨晨选择的这条路线张云亮在之前行军休息的时候也考虑过只不过需要过两道悬崖的所担的风险让张云亮不得不小心一些尽管张云亮带领的分队是从西北的唯一的山地一师抽调来的翻山越岭是山地部队的看家本岭像这样的悬崖在过去的训练之中也经常翻越。但是现在对于自己而言完成任务排在第一位。在行军时必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但是。云亮你看看战士们这几天已经累的够呛了。要是再这么走下去估计等咱们到那里至少得休整两天才能投入战斗这条路尽管是困难些但是却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战士们的体力!再说咱们可是山地兵要是连这种小悬崖都不敢过那还是什么山地兵?”这条路会有多少风险杨晨当然明白不过相比于队长张云亮的稳妥而言杨晨更多了一分冒险精神而这种冒险精神来自对战士们的信心当然这种信心是训练场上的训练给予的。

    “嗯!……就走这条路吧!”

    张云亮想起之前检查雪坑里战士们疲惫的神情便皱了皱眉犹豫了十数秒后才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像先前那般在覆盖着大雪的深山里行军尽管很安全但是翻山越岭消耗的却是战士们的精力作为指挥官很多时候总是要做出一些取舍。

    强劲的风雪在浓雾的伴随下将正在攀登着悬崖地张云亮吹得摇摇欲坠。尽管带着有浓密的狗毛外圈的风帽但是张云亮仍能感觉脸颊已被冻僵口中吐出的热气还没飘出多远就被寒风冻得中途折断。

    然后借着靴底峰利的钢齿找着一个支撑点的张云亮缓了口气然后抽出腰间冰镐钉上冰壁稳住身形朝头上看去作为分队之中攀登技术最好副队长杨晨此时自然是一马当先。利用手中地镐和登山索上在最前头开路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