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极品少帅 > 第67章 扎营有讲究

第67章 扎营有讲究

    新军,新军的建立、建设终于开始了,鹰扬卫,,铁翼鹰扬。

    ----------分割线----------

    云铮与叔父的道别花了整整一个上午。

    显然,光是道个别肯定是用不了这么久的,只不过这叔侄二人的确是在密室中谈了整整一上午,然后云铮才在五百骑兵的护送下离开江宁北上,而云岱则一如平日地处理作为钦差该处理的公务,,,就好像两人之间只是拉了一上午的家常。

    云铮急急忙忙地赶回去,是要处理扎营,扎营并不象后世的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即便是行军途中的营寨,起安营也是很有讲究的。

    就说大魏军,其军营四周要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制作方法是先砍两排树干,一排长一排短,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士兵休息,大魏军通常是一百名名士兵再加上百夫长(正副各一),扎营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要挖排水沟,严禁士兵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本营区以内也不许各个帐篷乱跑。

    每个营区挖一个公共厕所,有意思的是云家军的军规中对于军营卫生特别重视,不厌其烦的强调厕所挖的位置非常重要,要离水源和贮藏粮食的地方远远的,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当然也不能太近,军营还非常重视防疫,比如人和牲口的生活垃圾要及时掩埋焚烧,重病患和传染病患要隔离等。

    总而言之,扎营是件大事,万人以上的扎营必须由该军统帅亲自决定,更何况新军的主营位置选定,关于这点,哪怕云逸向來跟云铮关系要好外加胆大包天,也不敢妄下决断,所以他虽然早一天到达扬州,却只是在扬州城外临时安营,并未做长期驻扎的打算,而且婉拒了扬州知府蒋福山让他在扬州府规划好的几块营地中随意挑选一处的好意,表示一定要等云都指亲临才能决定。

    云铮知道眼下其他诸军都还未到,自己的鹰扬卫先到正好可以抢先选好一处好地方,所以他在赶到扬州之后,连城都沒进,就直接去了鹰扬卫驻地。

    驻地的士兵已经接到消息,知道自家少帅今明两天之内会赶到大营,所以在军纪军风上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云铮赶到之时,对自己这次的新军士兵基本上还算满意,尤其是这批人的身体素质看上去很是不错。

    这里岔句话,中国古代人的身高基本上还算不错,很可能是在清朝时总体变矮了不少,(资料就不列举了,免得占字数,)这一点在看后世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便可看出,兵马俑的马匹与现在的马匹沒有差别,而其中的士兵们的平均身高基本上是180,个别军官身高190甚至以上,可见当时的秦军,至少精锐的“中央军”有这样高的标准,当然,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秦军的强大,,,毕竟七尺男儿就算挺达标的身材了,而在秦汉年间(中间小有差别),七尺也就是一米六几的样子。

    然而也不知道是大魏朝这个时代的中原王朝的确比较富有,至少云铮所常见的卫所士兵身高都还算不错,平均水准按他的习惯标准,应该在165以上,将领则显然更高,175算正常,180以上的也不是特别少见,当然像云铮这样,十五岁就已经接近190的还是极为少见的,不过也不难理解,他可能是因为先天基因太好,后天营养又足,,他老子山帅云岚的身高据他目测大概185-188之间,他的漂亮妈身高估计170-172,所以云铮绝对是优秀基因的良种结晶……

    云铮对士兵的状况基本满意,那么当然他就更要好好的履行他的都指挥使责任了,选择扎营地点,是他的第一件工作。

    此次训练属于成军训练,但是按照万昌天子的“放血计划”,云铮认为训练不是短时间内就会结束的,所以这次扎营有两种选择:一是固定军营,长期驻扎的;而是战时军营,也就是野战军营,随时可以开拔的那种。

    按说云铮既然知道这次集训肯定费时日久,那么他当然应该选择前者,因为这样的永固型营寨才符合这次集训的时间安排,然而云铮却偏偏选择了按照野战方式扎营,并且他心里已经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训练中找机会让士兵们临时把军营拆掉,然后又重建,这不是吃饱了撑得慌,而是一种近乎实战的预演,他希望这样做的效果能够类似于当初他大学军训时,在累昏头的晚上正睡得香的时候听见教官吹集合哨……

    野战军营也可叫做野战筑垒,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筑垒设施,古代兵书如《孙膑兵法》、《墨子》、《六韬》、《尉缭子》中,也有筑垒、伪装、障碍、渡河、道路等详细的理论记述,而且这些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指导城池的修筑和防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战术的变化演进,城池构筑更加合理坚固,并且用于野外作战防护的野战筑垒发展起來。

    古代野战筑垒主要是以土、石建筑的临时驻兵点,并结栅、挖壕巩固其外围为其主要形式,但也有以兵车首尾衔接构成环形营垒的;同时还包括一些以野战为目的的土木工程作业,如攻城地道等。

    简而言之,野战筑垒就是按照野战环境修筑的以保护己方和攻击敌方为目的的具有临时性或半永久性的军事工程设施。

    云铮很幸运,因为他虽然只有一个脑子,但实际上等于拥有两个人的智慧,所以他不仅清楚眼下大魏军队的扎营方法,还略微知道一些后來的经验。

    唐朝建立野战军营的办法,是大魏朝的主要借鉴对象。

    在营地的选定上,唐朝将帅极为重视,要求选在“左有草泽,右有流泉,背山险,向平易,通达樵采,牧饮相近之地”,以利于警卫、防守和便于人马生活,还提出8种地形“不堪安营”,规定若遇此类地形时,应“急过勿留”,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条:一是不要在山顶或四周水泽的高地以及孤立无险的高地上立营,因为这样虽然符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原则,但军队机动不便,易被敌军围困,有被断水源粮源的危险,二是不要在低洼之处,特别是附近有高山的低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可能获得水草之利及机动之便,但地形不利防守,且有遭到水淹的危险,三是不要在河川山谷要冲之口及柴干草深之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有控制要路和牧草丰富之利,但风口及深草之处易遭火攻。

    营地选定之后,即具体划分所属各军的营地位置,唐军的战斗偏组,按《李靖兵法辑本注译》记载,通常“诸大将出征,约授兵二万人,区分为七军”,即“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二千八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二千六百人”,宿营时,一般中军立一大营,下属6军,每军分立3营,全军以中军大营为中心,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将18个营垒配置于中军营垒周围,如果地处“平原广泽,无险可恃,即作方营”,即中军营垒居于中央,其余各营筑于其四面,如果有险可恃,一般排为“月营”,中军大营在中间,下属6军各营垒成“单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