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葬明 > 葬明第256部分阅读

葬明第256部分阅读

    船的船民和漕船要么被刑天军控制,要么就主动投降刑天军转而开始向肖天健效力。

    如此一来,北方一带不管是财政还是粮食,都开始出现巨大的缺口,要知道大明王朝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财政和粮食的耗度南直隶和浙江就占了六成左右,现如今漕运被刑天军断绝,可想而知大明朝廷立即便陷入到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京师之中自从南直隶开战之后,便接到的漕船越来越少,后来到了崇祯十三年十月之后,更是漕船断绝,仅能从德州、徐州、淮安、临清等漕粮仓库之中将一些陈粮调运到京师之中使用,一时间北方到了年底的时候,便出现了大面积的粮荒,当官的、勋贵们有钱,便拿钱抢购粮食储存起来,但是老百姓也没有多少粮食,京辅之地和山东又连遭建奴入寇,整个北方残破不堪,百姓人口也大减,大批百姓不是南逃就是被建奴掳为奴隶押赴到了关外,许多地方出现了数十里无人烟的情况,想要征粮也没地方争去。

    缺粮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北方的官军这个时候还有不少,这十几万官军也要吃饭,朝廷拨不下来,他们便自行去抢,老百姓的日子便更苦了许多,大明官军的才不管老百姓有没有饭吃的事情,他们总之是要先吃饱肚子的,所以抢起老百姓的时候,比起建奴还要厉害一些,可以说为了找粮食,他们对能够得着的地方,都采取了刮地皮式的搜掠,北方到了崇祯十三年底的时候,可以说再一次出现了饿殍遍地的情况。

    大批百姓实在是没法活了,干脆弃了田地和家园,纷纷南下逃往了刑天军控制的区域,一时间有几十万甚至可以说是超过百万民众,从朝廷控制区之内,纷纷逃入到了刑天军的辖地之中。

    这么一来对于新成立的大中国来说,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大中国各地的官员们都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安置这些流民,以防他们转眼之间因为没饭吃,便成为了流寇,这样的话对刑天军前些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统治也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肖天健建国之前,肖天健和诸臣便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刚刚成立起来的各部都为这件事忙的是不可开交,不得不从刚刚占领的地盘上抑或是买抑或是从一些大户人家强征的方式,征调粮食朝着各地转运,来缓解这种流民涌入造成的压力。

    肖天健在登基之后,没有得到半点喘息的机会,便开始召集诸臣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个时候朝中又一次出现了意见的分歧。

    以李信为主的军方认为这个时候是他们经略南方的最佳时机,趁着朝廷政令不通,南方各地的官员和官军们都在各自为战,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统一调动,趁此机会他们可以将主力用在南方,尽速攻下江西、浙江全境,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将福建、两广以及云南四川等地都打下来,这样的话,北方的大明王朝也就自行垮掉了。

    但是以李进德和付德明等文臣为主的一派则力主现在最好是速速北上,直接挥师将北面的京辅、山东拿下来,这样一来可以尽快的恢复漕运,朝北方运送粮食,尽可能的将北方百姓稳定在原来的土地上,否则的话,等经略完了南方,北方的百姓要么饿死完了,要么就都逃离了他们的土地,今后即便是北上攻下京师,到时候也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来重新朝北方移民,正因为如此,倒不如现在先尽快稳定北方,将大明王朝覆灭掉,南方到时候慢一点收拾也不晚。

    这两派的争论肖天健自然也参与其中,不过现如今他已经是皇帝了,也不能太过武断,这样的争论他有必要听一下,然后再做决断。

    在打四川上,肖天健和诸臣之间都没有意见,毕竟四川乃是一个极为富庶之地,现如今闯贼李自成也在觊觎四川,一旦要是让闯贼李自成捷足先登的话,四川必将生灵涂炭,今后即便是重夺过来,恐怕也已经是残破不堪,想要恢复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诸臣的意见都达成了一致,就是四川必须要尽快攻取下来,最起码要先夺占四川北部一带,堵住李自成南下四川。

    在这一点上,其实肖天健早有安排,在他刚刚打下南京城之后,便将罗汝才和李栓柱所部都调回了湖广到荆州一带整兵,准备兵发四川,这几个月下来,李栓柱已经率部开始沿着长江攻向了四川,现如今已经在年前攻至了夔州,击败了镇守夔州的一支明军,取得了一个攻入四川的桥头堡,年后大中国立国之后,李栓柱便开始调集更多的湖广一带的兵力,兵发四川,至于什么时候能取下四川,就看李栓柱的本事了。

    所以在攻打四川这件事上肖天健并没有太多去考虑这个问题,他相信有李栓柱和罗汝才,四川拿下来只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肖天健其实近些年来,屡次都遇上该如何抉择南下或者北上的事情,对于历史的了解,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才没有冒然便率军北上,并且成功的打下了南直隶和湖广这些地盘。

    现如今他也很想按照李信这帮参谋的意见,先南下将南方各地荡平之后,然后再毫不费力的北上,把像是熟透的果子一般的北方京师之地拿下来,那样的话,却是似乎相当稳妥,但是他却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他想这么做,却不知道建奴会不会给他这样的时间,让他先将南方诸省给拿下来。

    毕竟皇太极那个奴酋不是人头猪脑的东西,包括许多他手下的建奴,其实早就都对关内大好中原觊觎已久,他们能坐视他肖天健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将整个大明王朝给掀翻之后,然后再挥师去对付他们吗?

    李信他们只考虑到了大明的时局,却忘记了将建奴这一个不确定因素考虑在内,暂时关外尚未传回确切的消息,说明这阵子建奴在做什么打算,所以在暂不能判断出建奴的动向之前,这就如同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该选择何去何从了!这也是肖天健在登基之后,没有立即作出继续南下或者是北上决定的原因之一。

    第二百四十章 奴酋的鬼胎1

    肖天健的担心最终还是成为了事实,就在肖天健率军一路高歌攻略南直隶的时候,整个清国上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大明南方的战事上面。

    建奴崛起可以说和汉j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些晋商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些官吏,为了一己私利通过张家口一带,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向关外输出各种物资,并且为了蝇头小利,甘当鞑子的探子,出了源源不断的将各种建奴所需的物资通过各种途径运送到关外赚取金银之外,还源源不断的将大明的各种情报传递给建奴,所以建奴方面从来都不用担心,会对大明的情况不了解。

    再加上刑天军在晋南崛起之后,因为肖天健痛恨这些勾结建奴的汉j,从一开始便屡屡和这些于关外勾结的商贾们作对,不断的袭击抢、劫他们的货物,还时常袭杀这些商贾的商队,故此这些和建奴之间勾结的商贾们对刑天军和肖天健可以说早已是恨之入骨,于是更加变本加厉的盯着刑天军的情况,不断的将刑天军的消息传送到他们关外的主子手中。

    本来前些年建奴上下对于刑天军并没有给予多大的重视,也仅仅是把刑天军当成大明内部众多的流寇之一,根本就没有将刑天军放在眼里,但是崇祯十一年底,皇太极两路发兵派出睿亲王多尔衮和岳托叩关而入南下入寇,却万没有想到在京辅之地之中,遭遇到了肖天健率领的刑天军一部精锐凶猛的抵抗。

    不管是多尔衮和岳托,都在大明京辅之地吃了肖天健的大亏,随军入寇的各旗都或多或少的遭受到了损失,甚至于杜度麾下的镶红旗更是险一些全军覆没在刑天军手中,而且随军南下入寇的几个蒙古八旗也都损失惨重,总体上那一次南下折损建奴军近一两万人,这种损失对于建奴来说是一次空前的,令建奴上下无不为之震惊,同时也都对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恨之入骨。

    那一次如果不是大明王朝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明思宗朱由检为了面子问题,不但不许官军配合刑天军对付建奴,而且相反还严令京辅各地官员不得给刑天军提供任何物资,更是想要趁着那次的机会,将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精锐剿灭在京辅之地,可是最终作为执行者的高起潜和众多官军实在是太差劲,不但没有能剿灭掉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精锐,反倒是在刑天军犀利的兵锋之下,被打的大败亏输损兵折将,最终不但折损了数万官军,而且还导致了大明重臣卢象升倒戈投向了肖天健,连朱由检视之为心腹的阉臣高起潜也被肖天健俘虏了回去,高起潜这个家伙为了保命,还高调宣布投降了刑天军,沉重的打击了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声望。

    而且大明的南方大将左良玉还奉旨趁着刑天军主力精锐北上抗击建奴军的时候,突然间发重兵攻入刑天军当时控制的河南,攻克南阳府,并且制造了南阳之屠,肖天健迫不得已之下,为了回护刑天军的地盘,最终率部撤离了京辅,放弃了追击建奴军,最终才使得建奴军轻松攻入山东,并且打下了济南府,饱掠一番之后,退出了关外。

    如果不是大明皇帝那次使出那样的昏招的话,多尔衮回想一下都觉得后怕,不知道他和岳托能否在刑天军的追击之下,顺利的再帅大军平安撤回关外,不过后来岳托还是在返回关外不久之后,便病倒在床,没多久便死在了返回盛京的道路上。

    崇祯十一年底和十二年初建奴南下入寇的那次行动,刑天军给建奴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他们凶狠的战法和旺盛的战意也让建奴上下想起来便位置不寒而栗,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阴影,回到关外之后,许多建奴军一提起刑天军,便有些不寒而栗,以至于使得建奴在这两年之中,再也没有对关内组织大规模的入寇行动。

    同时那次入寇出关之后,本来已经对女真鞑子俯首帖耳的一些蒙古部落也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许多蒙古鞑子从那一次入寇之中,看到了大明人之中,还是有相当强悍之辈的,心理上不再那么惧怕女真鞑子们了,于是一些蒙古部落便开始动摇了起来,甚至于还暗中派人到晋北一带,和刑天军勾勾搭搭了起来。

    甚至于连早已被他们征服的朝鲜国在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了建奴入寇的战事情况之后,也开始又有点变得不太那么恭顺了。

    所以崇祯十一年末的那一战,表面上来看,建奴军最终还是成功的从大明境内掳掠了大批财物金帛和奴隶出关,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但是那也仅仅是对大明王朝单方面上的事情,对刑天军的各场战事之中,建奴军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事后为此给建奴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深远,使得建奴上下不得不对这个肖天健还有他麾下的刑天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在崇祯十二年建奴军出关之后,皇太极和建奴朝中的各个亲王贝勒们以及诸臣都恨透了刑天军,但是却又都有点害怕刑天军,一方面他们要重新对已经有点开始翘尾巴的蒙古诸部进行弹压,迫使这些蒙古诸部重新臣服于他们,同时还要对朝鲜国施压,迫使朝鲜国重新老实下来。

    另外他们各部在对刑天军的交战之中,除了未曾出征正黄、镶黄等三旗未遭损失之外,其余各旗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损失,特别是镶红旗更是损失惨重,不得不回到关外之后,重新补充人丁,使得建奴在短时间之内,再也无力南下入寇。

    皇太极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虽说那次入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尔衮这个劲敌对他皇位的威胁,这一点上让他很是满意,可是他很清楚他是不能轻易的动多尔衮的,所以多尔衮率军出关之后,并未因为败给刑天军而遭到责罚,皇太极还对他温言抚慰了一番,还是稳定住了建奴内部的局面。

    进而他很快便对蒙古各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施压行动,用几个月的时间杀掉了一批有点蠢蠢欲动不太听话的蒙古族人,重新将蒙古诸部稳定了下来。

    同时皇太极还再一次主动向大明朝示好,表示愿意和大明朝议和,并且信誓旦旦的说今后他们大清和大明便永结秦晋之好,从此再也不相互攻伐,朱由检在这个时候,也正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一听说奴酋皇太极愿意和大明议和,于是便忙不迭的答应了下来,派人在十二年底之前,和建奴达成了和议,甚至于不惜与将锦州割给了建奴。

    皇太极通过这次明清和议,可以说又大赚了一把,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便将他们屡次想要夺占却未能夺占的锦州给收入到了囊中,同时还名正言顺的和大明皇帝平起平坐,他的皇帝身份也从法理上正式得到了大明的承认。

    皇太极这么做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他已经通过上一次入寇,看出来刑天军很可能将会成为他们建奴今后的一个大敌,他与其在这个时候和大明为敌,在北方牵制大批大明的精兵,那岂不等于是在给刑天军这个未来的劲敌帮忙了吗?

    于是他便以和议的方式,暂时性的和大明结成盟友,将大明北方的精锐官军从他们建奴大军的威胁之中暂时解放出去,让他们可以被明思宗朱由检调入关内,去对付刑天军,这对于他们建奴来说,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他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看着大明和刑天军这些汉人之间自相残杀,而他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大明如果通过这次和议能打败刑天军的话,对他来说无疑解决掉了一个潜在的敌人,省的刑天军的肖天健今后入主中原,挥师和他们大清为敌!也从心理上摆脱掉了建奴上下对刑天军的恐惧!

    如果大明官军入关之后,未能剿灭刑天军的话,那么在他看来,大明官军和刑天军之间也肯定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双方打下来,刑天军即便是获胜,也将会损失惨重,这样的话不管是大明还是刑天军的实力都会被削弱,今后他如果想要挥师入关的话,也会少了许多麻烦。

    而且大明朝廷将大批关宁军调入关内,北方便兵力空虚,为他今后破关入寇,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免去了他很多麻烦。

    所以皇太极这一招可以说是极为阴损,但是却不得不说他这么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所以在和大明达成和议之后,皇太极便严令各旗旗主暂时都不许袭扰大明,充分的给大明一些时间,让大明抽调关宁军入关,去对付刑天军。

    第二百四十一章 奴酋的鬼胎2

    崇祯也确确实实的按照皇太极的设计,将大批辽东军和关宁军调入了关内,去对付刑天军,可是让皇太极大为泄气的是这些大明官军们实在是太不给力,各路人马入关之后,非但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将刑天军击败,也未能从根本上削弱刑天军的实力,反倒是数路兵马南下之后,纷纷在刑天军的兵锋之下冰消瓦解,先是王朴兵败,接着三月底孙传庭率领的吴三桂、白广恩、马科等部便在阳谷县兵败,孙传庭被肖天健生擒而去,吴三桂死于乱军之中,白广恩被马科逼降了刑天军,马科后来又被傅宗龙用计砍掉了脑袋。

    崇祯费劲巴拉的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最后一搏,便这么在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面前彻底以失败告终,非但没有能挽回败局,反倒是丧失掉了他手中可用的最后一大批的兵马,其中不少兵将,事后都倒戈投降了刑天军,反倒是助长了刑天军的实力,也使得原来皇太极设定的想法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最多也就是大大削弱了大明朝在山海关内外的实力。

    大明的失败,不但让朱由检泄气不已,就连在关外一直观望关内战局的皇太极一众奴酋们也都失望不已,在孙传庭兵败之后,建奴方面基本上以及可以确定,大明朝完了!下一步刑天军一统中原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于是建奴上下顿时都又产生出了一种危机感,不得不加速为下一步和刑天军为敌提前做充足的准备。

    其实在崇祯十二年多尔衮、岳托返回关外,皇太极了解到了刑天军的强悍之后,便已经开始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