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北颂 > 第0971章 远方的消息

第0971章 远方的消息

?”

    寇卉不服气的道“我就懂!”

    寇季瞪了寇卉一眼,“罚写大字十篇。下次加倍。下去玩吧。”

    寇卉气哼哼的剁了剁脚,扭头走了。

    寇季见此,摇了摇头没有言语。

    包拯和赵絮二人的问题,寇季多少知道一些。

    只是二人各有问题,还融不到一起去。

    外戚不得干政,在大宋如今依旧是铁律。

    包拯若是真的跟赵絮在一起,那仕途就真没了。

    所以寇季并没有极力的促成此事。

    他想看看两个人能走到什么地步。

    事实上外戚不得干政的铁律,也不是无解的。

    赵祯此前在处理朝中皇亲国戚的时候就曾经定下规矩。

    愿意放弃皇亲国戚身份,以正常人身份走仕途的。

    可以不受外戚不得干政的规矩约束。

    赵絮若是能放弃公主尊位,那她和包拯在一起,也不会印象包拯的仕途。

    问题是,现在是包拯喜欢赵絮多一些。

    所以要牺牲的话,很有可能是包拯牺牲。

    而包拯貌似没有为了爱情牺牲抱负的心思。

    所以,二人之间的感情现在就是一笔糊涂账。

    往后一段日子。

    寇季不是在府上教书育人,就是在政事堂处理公务。

    他提出的两项有关田产分配的国策,如今也刊登到了大宋书报上。

    为了扩大大宋书报的影响力。

    张成用了不少手段。

    其中有一项,就是借助谣言,向天下人宣扬称,有人通过阅读大宋书报,看清楚了朝廷的国策。

    然后在国策的引领下,赚取了庞大一笔钱财。

    许多商人为此购买了大宋书报,然后他们发现,在大宋书报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国策,同时能通过国策的变化,找出一定的商机。

    有商人更是自我领悟出了在大宋书报上刊登广告的事情。

    一时间,大宋书报被炒的火热。

    关于朝廷要分地的两项国策,也瞬间被传到了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豪门大户们看了朝廷新订立的国策以后,一个个皆摇头叹息。

    只允许购买五亩以下的良田,家中良田超过五亩的还不能购买。

    并且可以选择的方式只有借贷和服役。

    为了五亩地,贡献出去五个劳力,对他们而言得不偿失。

    朝廷分地,对他们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豪门大户仅仅关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再关注此事。

    倒是那些贫寒的百姓,在得知了此事以后,欢欣鼓舞。

    朝廷的政令在寇季眼里,有压榨百姓的嫌疑。

    可百姓不这么看。

    百姓们觉得朝廷是在白送地给他们。

    他们平日里在豪门大户当佃户,一年到头,除了能混个半饱外,几乎得不到什么好处。

    一直到老死,也是一样的。

    如今借着朝廷的地种田,交够了朝廷的赋税,再交够了每一年的借贷以后,剩下的都是他们的。

    最重要的是,朝廷以十年为期。

    十年之内还清借贷,他们还能得五亩地。

    如此好事。

    百姓们自然欢欣鼓舞。

    民间一片沸腾。

    朝廷借着大宋书报,将势头吵起来以后,一直从年底火热到了次年年初。

    当朝廷约定的分田的时间到达以后。

    百姓们蜂拥到了衙门和大宋钱庄。

    田产是衙门分配,契约跟大宋钱庄订立。

    场面十分火热。

    赵祯和寇季坐在开封府衙门对面的凉茶棚子里,看着开封府门口汹涌着往进冲的百姓,感慨万千。

    “呼……”

    赵祯品了一口茶,吐出了一口浊气,脸上又喜也有悲。

    “朕看到百姓们群情激扬的样子,就知道朕推行了一道善政。朕心里是又高兴,又悲哀。

    朕以为,经过不断的迁移,不断的给百姓们分地,我大宋贫寒的百姓数量已经很少了。

    没想到,还是这么多。”

    寇季淡然笑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赵祯沉吟着道“朕还想再搜刮一拨豪门大户,从他们手里弄出更多的土地。”

    寇季摇头笑道“现在这些就够了。豪门大户已经被我们搜刮的很惨了,再搜刮,他们恐怕真的就反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百姓们往边陲引。

    虽然我们往边陲迁移了不少百姓,可如今边陲还有大片大片荒芜之地。

    等我们的百姓将那些荒芜之地变成了良田、草场、林场的时候。

    估计我大宋也不会再为土地担心。”

    赵祯看向了寇季。

    寇季笑着道“因为那个时候,豪门大户大部分的人已经蜕变成了纯粹的商人。商人从商场上牟利,远比他们从土地中牟利要赚的多。”

    赵祯愣了一下,道“四哥的意思是,纯粹的商人越多,我大宋土地兼并的麻烦就越小?”

    寇季点头道“这也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当商人们从商场上的收获远远大于土地上的产出的时候,土地对他们而言,其实就是一个鸡肋。

    只要我大宋始终保持着有足够的粮食,粮食的价格足够低。

    商人们会自觉的放弃土地。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那些商人将自己手里的土地兜售出来,而不是仅仅的握在手里,任其荒废。”

    大宋在土地、屋舍方面的政令很严格。

    你家的土地、你家的屋舍,只要你不发卖,那么就永远都是你家的,谁也抢不走、夺不去。

    那就像是私人领土,只不过只有使用权和所有权,并没有管辖权而已。

    所以,商人、豪门大户手里握着地,只要他们不主动往出兜售,那谁也不能强行从他们手里抢夺。

    哪怕良田沦为了荒地,那也是人家的资产,谁也没办法侵占。

    赵祯仔细思量了一番寇季的话以后,笑着道“四哥想的太长远了。光是让我大宋的百姓将我大宋所有的疆土占满,就得数十年之功。”

    寇季笑着道“官家以前聊起此事,会十分兴奋,十分贪心。为何突然变得不那么贪心了?”

    赵祯看向了寇季,低声道“朕派去监视朱能和李昭亮的人回来了,他们告诉朕。李昭亮、朱能、元山、黑汗王几人,已经结盟,正疯狂的在西方开疆拓土。

    他们已经证实了在极西之地,有一片庞大的不输给我大宋的土地。

    听说土地十分肥沃。”

    寇季愣了一下,没有言语。

    赵祯继续道“他们的斥候到了天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斥候到了天竺以后,发现了原交趾郡王的斥候。

    朕现在才知道,大雪山是有尽头的。

    大雪山的尽头居然是天竺,天竺再往西居然还有许多国朝。”

    寇季沉吟着道“官家突然之间不担心土地了,是不是想着等他们在域外开疆拓土,稳定了局势以后,再派人去强抢?”

    赵祯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坦言道“那都是数十年后的事情了。到时候就看朕的子孙成不成气。

    他们若是成气,可以出去抢更多的土地给我大宋百姓。

    若是不成器,那就将一部分百姓迁移过去。

    黑汗王、元山、原交趾郡王的事情,朕不敢说。

    但是像朱能、李昭亮等人若是能在西方扎根,相信他们最亲近的还是我宋人。

    他们要彻底的统治那一片地方,必须依仗我宋人。

    所以我大宋百姓迁移到他们手底下去,一定会成为人上人。”

    寇季仔细的分析起了赵祯的话,他觉得有一些话,赵祯没说。

    那就是李昭亮和朱能很有可能在他们征讨到的地方订立了人种阶级制度,李昭亮和朱能带去封地的宋人,必然已经被他们高高的捧起,成为了人上人。

    当地的土著很有可能沦为了奴隶,或者尸骸。

    不然赵祯不可能如此肯定的说大宋的百姓迁移过去以后,会成为人上人。

    恐怕不止李昭亮和朱能,元山恐怕也是如此。

    赵祯之所以不愿意将实情告诉他,应该是朱能和李昭亮二人用的手段不怎么高明。

    所以赵祯不愿意明说。

    寇季不得不承认,有一个熟门熟路的人为大宋的悍卒带路,对宋人征讨西方有极大的好处。

    若是仅凭着朱能、李昭亮、元山三个人自己摸索的话,他们恐怕一辈子也得待在西域。

    可是有格格巫带路就不一样。

    格格巫知道西方什么地方最富裕,知道西方什么地方有强敌,知道西方有什么地方容易征讨。

    西方的地形图、西方兵马的作战方式、西方兵马的强弱。

    在格格巫这个神使面前,不算是秘密。

    因为他背后有一个依旧掌控着西方大部分疆土的庞大的宗教支持。

    如此一来,这些东西在朱能、李昭亮、元山等人眼里也就不是什么秘密。

    既然西方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不是秘密。

    那他们没理由继续留在西域吹冷风。

    他们完全可以在格格巫这个带路党的引领下,长驱直入进入到西方,然后在西方烧杀抢掠。

    反正脱离了大宋的视线,他们就算沦为了魔鬼之军,也没有人会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