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影侯 > 第1115章 世界情势的缩影

第1115章 世界情势的缩影

    加上海军内部还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真的有人出现这样的问题,相比他们自己也会去解决,皇帝朱允文,也是相信了方中愈的这一番判断,才会对海军纵容至今好在海军虽然有问题,但还没有完全的崩坏。

    大明帝国从最开始他们知道的时候,再到如今这种状态,有很多人都非常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海军内部的人也清楚,这也是这一段时间来,在大都督的带领下,他们清查了一部分老兄弟,当然那些老兄弟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追访,只不是被流放,没杀头的并没有很多,相反那些兄弟们如果送到了大明南洲或者是大明北周,最终说不定还能混得更好。

    总有一些人要出来把这个责任承担下去的,毕竟这些事情并不光彩,只不过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好在这些年来大都督童俊对这些人还不错,所以承担了责任的愿意承担,他们最终也没有什么怨言,更何况去大明北周和大明南洲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毕竟就算是那里,朝廷也需要人,他们这些军官如果真的有本事的话,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在那里站稳脚跟。

    燕王朱棣在大明南洲如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蒸汽机在那里无数的配套,工业开始起来,如煤矿,铁矿,甚至是手工作坊,还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室。

    只要是如今朝廷有的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建文皇帝,朱允文对于这一切表现了大力的支持,朝廷这边不断的派出技术团队,前往大明南洲在那里朝廷可以支持建设大量的实验室和工厂,不过毕竟地处不一样,再加上路途遥远,所以还是会有一些限制,好在燕王朱棣对于这些情况非常的清楚,所以并没有苛求朝廷什么有总比没有要好。

    燕王朱棣的几个儿子和女儿如今在那里生活的非常的好,世子朱高炽现在也非常的清楚,对于远在京师的堂兄,他也非常的清楚,更何况当他知道,堂兄居然已经将孔家都已经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跟这个堂兄不是一路人了,就算真的让自己的父王登上那个位置,后来再把位置传给他,他也不会真正的动孔家的,这就是他和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区别。

    朱家的天下而毕竟是朱家的,他们这些在外的人也时时刻刻关注着大明内部的动向,虽然路途遥远,时间可能会有些赶,甚至有些消息传到他们这里的时候,早就已经变得不像样子了,不管是好是坏,总是会有一些变化的,从这样的角度上来讲,他们又有一些感觉到落差,毕竟在这里虽然多了些自由,可有些事情还是要顾虑到朝廷的意思的。

    皇帝朱允文对于燕王朱棣的支持,还是不晓得这些年来皇帝支持了不少宗室子弟,离开大明国际前往各地,要么担任官方的使者,要么担任民间的代表,当然也是因为他们自己集合起来重伤,所有这样的事情都还是非常正常的,只要他们愿意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助大明帝国建筑皇帝朱允文都能够接受,毕竟地系一脉,如今已经非常牢固的在他手下传承。

    百姓们也非常的清楚,同时也认可,除了建文皇帝,朱允文和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子孙没有任何人会登上大明帝国的皇位,太祖高皇帝留下的政策已经被改变的太多太多了,对于这一条确实一直都牢刻的,非常的认真执行。

    所有的事情都和之前他们想象的一样,毕竟现在这种状态下有不少的人都清楚该如何去做大明帝国,在他们之前知道的状态下,让很多的人都清楚该怎样去判断现在他们所有的状态方中愈也知道朝廷所知的那些事情帮助他们。

    现在海上贸易所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朝廷也必须要维护与沿途那些小国家小部落的关系,当然更多的是大明的文化传播,过去方方面面基本上都已经介入了别人的生活,但那些人仍然觉得大明在帮助他们,毕竟想要改变,凭自己的能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还没有任何的机会,可是大明帝国却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血脉传遍了整个海洋南北五湖四海。

    朝廷早就有人提过,光凭血脉是占据不了如今广袤的土地的,那么需要更多的东西,比如文化,比如知识,比如各种各样超前的技术,所以当一些东西不会因为战争的情况而改变的一些事情,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以大明帝国在某些技术上并没有做真正的保密,反而把这些东西不断的传达出去,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所以那些人并不排斥大明帝国的百姓到达他们的地方。

    能够依靠朝廷的法律和支持,最终行走在大洋之中,到达各个地方做贸易的人也都不是善茬,他们恐怕都有了一定的资本,当然那些空手套白狼的人恐怕就有一些问题了,这并不是现在他们所能够判断的大明帝国从最开始知道的状况,再到如今这种状态下,有不少的人参与了进来,可惜的事情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接下来该如何去做。

    所以泉州府有不少外翻的人,他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的看看能不能见到建文皇帝,朱允文这一位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毕竟他们来了这里这么久北上,他们没去过皇帝南下,他们有机会自然是想要见识的,所以派了不少的人前往泉州府衙希望泉州府福饮能够帮他们引荐一下,当然这只是在考虑的范围之内,真正能不能做到,还要看皇帝是怎么想的。

    凡是走到如今这样的地步的都是有大的见识的,毕竟最终能够漂洋过海来到大明帝国的,要么有知识,要么有本事,要么家里有钱,所有的项目他们都知晓,在这种状态下也是一个非常清楚明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