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虞书 > 第两百一十二章奏章十例

第两百一十二章奏章十例

改改旧文,依样画葫芦。而朝臣奏事公文,也是一样的陈词滥调。这当然是为了图方便,但是林泉认为,这样下去的话,其实对人的文采有害。虽然写新的公文,需要时间,但是这用心写了,心思就越灵活。

    若是了省事图方便,那么习惯之后,就会懒惰,那么文思就会越来越迟钝,最后写不了文章。

    第六就是圣人说的,忌冗长。

    冗长虽然能炫耀文笔,让懂文章的人看了赏心悦目,但是圣人每理万机,要处理的奏章不下千篇,若是人人都这么冗长,圣人岂不是没有休息的时候。

    林泉说了,以后文章字数应该在六百字左右,不得再由什么长谏之类的。这样圣人批阅快,而朝臣也省去麻烦。

    林泉也说了,仁皇帝御批太长,太过劳累,这才早早乘龙而去。

    圣人点点头,让太监在一旁记录下来。

    林泉是第七点就是忌盲从。

    这翰林学士,那是读书人的佼佼者,自然能够明事理,懂规矩,若是圣人诏书之中有什么不对的,应该指正出来,而不是一味迎合。

    而百官的书启师爷,也应该多多提醒莲主,什么事应该上奏,什么事不要上奏。哪些应该多说,哪些应该少说。而不能明知道公文有问题,却不开口。

    于此相对的就是第八点,忌自负。

    这翰林学士和书启师爷,有些自己认为自己学问无双,写好的东西,就不愿意改了,这就不好了,所谓虚心竹有低头叶,若是过于自负的话,公文之间的就会有自己所举例的错误。

    第九点,林泉说是忌疏失。

    这一点林泉是有感而发,如今虞朝官员,多是勋贵,他们一点都不懂如何治理,基本就是素位尸餐,对于外界的事一点都不知。

    书启师爷写好公文之后,他们就也不看看,检查一下,是否有这件事,或者有什么有重要的事还没有禀告,就这么随随便便盖上印章了。

    他们不禀告,而圣人远在深宫之中,自然不可能知道了。

    第十点就是与之相对的,就是忌惶恐。

    有些公文里面写的内容根本无足轻重,有些还要故意询问圣人体是否安好,担心自己问候不到,被圣人责怪,这种毫无意义的折子,递上来之后,圣人批阅了,又浪费时间,不批阅,又担心臣下想东想西,再次写奏章来问。

    第十一,忌卖弄。

    这个卖弄不是卖弄学问,而是将一些机密的事给无意之中泄露了,比如说魏朝的时候,有一个人造反,朝廷一个翰林写文章讨伐,这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在文章行文之间,将朝廷大军动向给泄露了,最后导致魏军大败。

    第十二就是忌讳错漏。

    这一点林泉没有多说,就是将没有将圣人定格换行,或者称呼错误,这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最容易被责罚,林泉这也是想着补充说的。

    林泉说完这十二点,又要想想了,他这也是临时想到什么说什么,他补充了一下,十一点那个卖弄,还可以是泄露机密。

    不过这不是从文章本出发,而是从翰林和书启师爷他们开始,他们起草奏文,第一时间知道消息,若是不能保密的话,那么就会酿成大祸。

    林泉继续补充,他想到了忌浮夸,如今官员为了政绩,写的文章,常常夸大其事,用此来晋升,这个蒙蔽圣人的举动,一定要制止。否则会混淆贤愚,龙蛇难分。

    接下来就是忌讳失当,这主要是针对诏诰的,这些诏诰会记载到实录当中,流传千古,因此应该慎之又慎,如同圣人前面说的,言语,君子之枢机。

    最后就是忌讳偏颇,这有些官员私下有私仇,于是就利用公文来攻讦对方,或是夸大其罪,或是轻小其功,这都是不应该的。

    林泉说完,对着圣人说,他想到的就是这么多,圣人让太监将立下的条目给林泉看,林泉删减之后,定为十条,呈给圣人。

    圣人御览之后,盖上印章,对着林泉说“从此公文奏章,皆按此十例而定,初违罚禄三月,再违罚禄三年,三违罢。”

    林泉说圣人英明,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自己提出来的这个建议,会被圣人采纳,林泉知道,这十条颁布出去之后,自己肯定要被弹劾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上朝之后,圣人让太监宣读之后,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不少言官反对,认为文章乃是才思所集,不可加以限制。

    。